【鹤唳】。清王充《论衡·变动》:“夜及半而鹤唳,晨将旦而鸡鸣。”唐沉佺期《峡山赋》:“闲凭晚阁,指天外之霞飞;梦断晓鐘,听云间之鹤唳。”亦指鹤鸣声。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二二:“隔着街能听到些响亮清脆的声儿,像从天上落下的鹤唳。”2.形容惊恐疑虑,自相惊扰。唐刘禹锡《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》诗:“残兵疑鹤唳,空垒辨乌声。”宋叶适《高宗皇帝挽词》之二:“鹤唳空虚警,云生仗自移。”明李东阳《氐带箭》诗:“秦鞭断江江逆流,八公草木皆为仇。山头鹤唳争回首,城南老氐带箭走。”参见“鹤唳风声”。
【松】1. 种子植物的一属,一般为常绿乔木,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等。种子可榨油和食用:~针。~脂。~香。~子。 2. 稀散,不紧密,不靠拢,与“紧”相对:捆得太~。土质~软。蓬~。宽~。疏~。~懈。 3. 放开:~手。~绑。~心。 4. 用瘦肉做成的茸毛或碎末形的食品:肉~。鱼~。 5. 姓。
【梢】1. 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:树~。末~。~头。~林。 2. 末尾:眉~。收~。 3. 古代奏乐时拿的竿子。 4. 古同“艄”,船舵尾。 | 1. 像圆锥体的形状。 2. 柱形物体的横剖面向一端面逐渐缩小的形式。
【夜】◎ 天黑的时间,与“日”或“昼”相对:~晚。日日~~。~阑(夜将尽时)。~盲。~幕。~宵。~话。~袭。~行(xíng )。~战。
【未】1. 不,不曾,没有:~必。~曾(céng )。~来。~尝。~竟(没有完成的)。~及(a.没有来得及;b.没有达到)。 2. 地支的第八位,属羊。 3. 用于记时:~时(下午一点至三点)。 4. 放在句末,表示疑问:“君除吏尽~?吾亦欲除吏”。 典
【阑】1. 同“栏”。 2. 同“拦”。 3. 〔~干〕a.同“栏杆”;b.纵横交错,参差错落,如“梦啼妆泪红~~”。 4. 〔~入〕进入不应进去的地方,混进,如“无票不得~~。” 5. 残,尽,晚:夜~人静。~珊。